背景音乐 |
热心人士相聚南通家乡
献计出力扬我华侨英名
(2009年8月)
——南通籍华侨与华侨后辈人士为蒋希曾纪念馆开展史料收集义务活动侧记
今年8月,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返回南通故乡的旅美华侨袁菊女士,在南通市侨联的联络下,在家乡高兴见到了从南京、无锡特地赶来会面的华裔作家蒋希曾的后辈周氏兄妹等客人。当这些远隔万里、素未相识,但为同一人物开展史料征集而结下情缘的客人们走到一起时,她们似乎欣喜和激动极了。
已故旅美作家蒋希曾,是一位国内文学界少为人熟知的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早在青年时期,蒋就追随孙中山、廖仲恺从事辛亥革命活动,并作为当时江苏省唯一的两位国民党代表赴北平参与孙中山葬礼,是国民党内立场鲜明的左派人士。孙、廖先后病逝与被刺后,蒋受国民党右派势力排斥,被迫流亡美国留学,并踏入文学创作之路,在美先后写下《中国红》、《出番记》等多部介绍中国革命,支持美国人权运动的文学小说与剧本。由于在海外公开宣传左倾思想,两度遭移民当局拘捕,遭国内反动当局通缉。这位文学斗士迫于生计,无奈踏入好莱坞职业演员生涯,从此参演过数十部影视剧。他的文学、诗歌作品,在美国文学界曾产生很大影响,受到美国、苏联早期文学界作家的高度评称,其留下的文学作品成为后期美国文学界研究美华文学的代表作。
2007年,袁菊女士悉家乡侨联成立华侨博物馆,其中旅美作家蒋希曾被列入馆展人物之一,不禁油生对家乡先贤的敬意。因冷战时期中美关系长期隔绝,同时期的美国业内人士也早已离世,海外已无人知晓这位中国作家的生平线索。袁女士便在美开展了大海捞针式的人物史料收集活动。她通过现代网路平台,细心搜寻蒋的生平线索和在世活动踪迹,不断走访调查美国国家艺术档案馆、出版公司、影视职业团体等机构,开展线索寻觅和史料征集工作,终于陆续收集到蒋希曾的大量生平资料,包括本人出版的多部文学作品与参演的影视剧等许多珍贵原始资料。为赶上家乡博物馆陈列大纲的编写与布展,他在先前回国以后,又吩咐美国丈夫 先生赶来中国,为侨联及时提供这批史料与实物,使博物馆如期向公众开馆展出。以后,袁女士又继续追寻蒋希曾的晚年踪影,收集获取到这位先驱者最终落叶他乡的病逝资料以及墓地、墓碑等珍贵图片,为博物馆提供了蒋希曾先生一生完整的生平史料和相关实物展品。
与此同时,蒋希曾先生现在南通、南京、无锡等地的后辈人士,也为配合侨联陈列蒋氏纪念馆无私开展捐赠活动。南京周凡女士、南通周健民女士等蒋氏后辈,把长期珍藏的蒋希曾青年时期照片,遗存 在国内的唯一通信原件和有关史料,悉数捐赠给华侨博物馆。现已离休的周凡女士还主动拿出个人积蓄,委托厂家定制一尊价值5万的 人物铜像无偿捐赠给博物馆,为侨联成立蒋氏纪念馆提供展馆雕塑。
八月炎夏,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尽管相聚在凉意爽爽的侨联会客室,但双方相见相聚,无不涌出一股激动暖流。大家相互交流与倾诉追寻先贤生平活动的深深感触,叙述征集先辈业绩史料、弘扬华侨先辈精神的历史、现实意义,共同称颂市侨联为华侨历史做了一件很有传承教育意义的展示陈列工作。在东道主的热情招待中,周氏三兄妹难抑感动之情,不忌年事已高,频频敬杯表意,感谢故乡华侨袁女士在海外热心奔波,为完整收集蒋希曾生平史料,丰富蒋希曾纪念馆所付出的辛劳。袁女士也以从事当地博物馆社会活动的观感,积极介绍了美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情况与办馆方式,向市侨联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办博建议。深思感叹之中,周氏兄妹向袁女士感慨表示,倘若先辈尚有海外后人之线索,他们愿自费赴美寻访,继续搜集先辈海外奋斗之业绩,让祖国的后代了解先贤们是怎样为传播中国革命之声而不屈奋斗的。“欢迎你们来到美国,我们将一起为之而奔波……”如今已有宏大事业和美满家庭、且拥有一双金发儿女的袁菊女士,依然与 祖国结下难舍情思,对家乡发展侨博事业如此钟情与支持。
人虽天各一方,故乡之情难舍难忘。今天,是他们珍爱故乡,注重传承先辈精神的崇高理念,让自己相聚到了一起。他们铮铮表示,要继续尽义务,为家乡办好蒋希曾纪念馆出力献策,让华侨博物馆充分展示出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亮丽人文特色。
* 旅美华侨袁菊女士(左3)与蒋希曾先生的后辈们在南通会面。左4为南通市侨联副主席吴亚军,左6、左7为蒋希曾先生的外甥周强南、周强 ,左8为蒋希曾先生的曾外甥陈大翼)
版权所有 南通华侨博物馆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20015090号 技术支持:南通正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